正本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正本穴 鼻端。在十四經素髎穴下三分。 顏面部 解剖 肺之交叉神經。 取穴 仰臥、正坐均可,頭稍仰起,於鼻之尖端以手摸之左右各有小軟骨,中有陷凹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。 穴性 理氣宣肺,通竅益腦。 主治 敏感性鼻炎、治妖邪(鬼迷)、腦力衰退、肺虛弱。 針刺法 針深一分至二分。 應用 勿刺傷軟骨。 經驗 一般治療鼻病:可本穴刺血或上里穴刺血再扎鼻翼、鎮靜(留針效佳)、駟馬,或視其症狀加減。正會、鎮靜、正本倒馬配神耳,可提神醒腦。鼻塞不通:本穴配鎮定穴、鼻通穴有效(手掌無名指第三節指腹中央),亦可鎮靜穴、上里穴三穴倒馬。 辨別 董氏正本穴穴位與十四經素髎穴十分接近,為免混淆,特此詳辨分析之,素髎穴穴位與年壽及面王在同一平面上,端坐頭正可見可取。正本穴在素髎下三分,端坐頭微仰得之。正本穴之主治亦較素髎為廣,慎辨之! 說明 取用正本穴,刺激量強,可用36號五分針,下針時要患者儘量吸足氣,一來氣充滿較不痛,二來效果亦佳。

Continue Reading正本穴

四腑二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四腑二穴 眉毛正中央點直上五分,即十四經之魚腰穴直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眼神經、顏面神經、耳介側頭神經。 取穴 眉毛正中央點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膽二經。 穴性 通經散風,鎮痙止痛。 主治 同上里穴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二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。 針感 內容局部酸脹感。 應用 上里穴、四腑一穴、四腑二穴同時取用,以放血針點出黑血,效果更佳。 說明 董氏奇穴在面上之穴位,可取適當之穴位,常常用36號五分針下針,可美容,亦可防止皺紋,額頭上穴位可防治額頭紋。 經驗 四腑一穴、四腑二穴及上里穴點刺放血,對外感或久年頭痛、三叉神經痛、中風後遺症等,效果亦佳。 配穴 四腑二穴在眉毛正中央,即魚腰穴上五分處,效用之博,非魚腰穴可比。

Continue Reading四腑二穴

四腑一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四腑一穴 眉毛外側直上五分處,即十四經之絲竹空穴直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眼神經、顏面神經、耳介側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眉毛外側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經。 穴性 舒筋活絡。 主治 同上里穴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二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辨別 董公書中,四腑一穴在眉尖上二分,今從胡師將穴位修正為眉尾上五分,即十四經絲竹空穴直上之五分處,以符董公原意。上里穴非攢竹穴、四腑一穴非絲竹空、四腑二穴非魚腰穴,董公原書都言明在眉頭、眉中、眉尾上幾分,兩者在位置及主治內容有別,不要混淆在一起,此點當特加注意。 配穴 一.治療感冒頭痛或眼睛癢 本穴點剌出血,再取手三士[註]穴、靈骨、總樞,治療感冒頭痛或眼睛癢,效佳。 二.治局部額頭痛 上里穴、四腑一穴、四腑二穴,此三穴形成橫三針倒馬,可治局部額頭痛,用放血針放血亦可,採病位取穴法。 *註* 手三士 天士穴、地士穴 、人士穴

Continue Reading四腑一穴

上里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上里穴 眉頭內側直上五分,即十四經之攢竹穴直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眼神經、顏面神經、耳介側頭神經。 取穴 眉頭內側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經、膽經。 穴性 通經散風,舒筋活絡。 主治 眼壓過高脹痛、酸痛、昏痛、頭痛、顏面神經麻痺、口歪眼斜、嘔吐、反胃、腹脹、神經錯亂。 針刺法 直針一分~二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辨別 上里穴之穴位在董公原作中位眉頭上二分,但因該書草草出版,未經審核,今為免失真,特從胡師,將穴位修正為眉頭上五分,即十四經之攢竹穴上五分,以符董公所傳。上里穴療效甚廣,絕非攢竹穴,其理甚明,不可混淆。 配穴 一.治顏面神經麻痺 本穴及董氏面上之穴位配三重穴、三泉穴,可治顏面神經麻痺。 二.治療視線模糊 本穴配上耳穴目一、目二及地皇穴及三叉一穴,治療視線模糊,效果不錯。 三.治頭痛 雙側上里穴加鎮靜穴橫三針倒馬配靈骨穴,治頭痛,效果佳。 四.眼疾 鎮靜、上里、珠圓、胃關、三叉一、目一、目二。 五.鼻炎…

Continue Reading上里穴

鎮靜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鎮靜穴 兩眉頭之間正中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滑車上神經、顏面神經分枝、腦神經、心之神經。 取穴 兩眉頭之間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經及任脈。 穴性 清心鎮痙。 主治 神經錯亂、四肢發抖、兩腿酸軟、四肢神經麻痺、失眠、小兒夢驚、鼻腔炎引起之頭痛、頭暈、重脹感。心臟病引起之前額頭痛、嘔吐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二分。或由上往下斜刺二分~五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會延伸到鼻尖、上至頭頂。 經驗 本穴配靈骨穴,可治前頭痛。治心腎不交之失眠可本穴配正會、心靈穴、下三皇[註],有效。本穴由上而下斜刺再加配無名指第三節指腹鼻通穴,治鼻塞。本穴配神耳穴,可防暈車、暈船等。 辨別 鎮靜穴位當兩眉頭之間正中上五分,即印堂穴上五分處。鎮靜穴的主治內容較之印堂穴為廣,功效更佳,不可混淆。董公原著中說明鎮靜穴在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,因董公成書倉促,未能校定,今從胡師,較符董公之意。 配穴 一.腦力不集中、記憶減退 鎮靜、正會、水金、水通、前會、三重。水金、水通、心靈、正會、正筋、正宗。 二.臟腑引起之頭痛 鎮靜穴採倒馬針法,水金、水通、水曲、門金、火主。神耳、水金、水通、靈骨、通心、通靈、通關、通山。 三.失眠 鎮靜、心靈、四花。鎮靜埋針效果佳。鎮靜、心靈一、神肩、正會,特效。鎮靜、心靈、正會、下三皇,對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有效。 四.肝火上炎引起之失眠…

Continue Reading鎮靜穴

總樞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總樞穴 後頭部腦戶穴下八分。 頭後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丹田神經。 取穴 後頭部腦戶穴下八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理氣寬胸,通關開竅。 主治 嘔吐、項痛、胸悶、心臟無力、霍亂、發言無聲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效果最佳。 針感 局部有酸脹感。 應用 本穴以放血針點刺出血,治肝霍亂。 說明 頸後及背部一般都較危險,因此董氏奇穴這些部位大多用22號注射針頭或血糖針放血為主,以免危險。 經驗 本穴配足部失音穴,針下三分左右或放血,不可太深。舌強、舌不靈活:針天宗穴、心靈穴,配合總樞穴放血。乾霍亂、嘔吐:可用放血針放血。 辨別 總樞穴位在傳統督脈上,十四經腦戶穴下八分、風府穴上七分,既非風府穴更非啞門穴,其穴性、主治與十四經之風府、啞門及腦戶穴皆大不相同,其理昭然。

Continue Reading總樞穴

後會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後會穴 正會穴直後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後頂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腦之總神經、脊椎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後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疏通經絡,活血化瘀。 主治 腦充血、頭痛、頭暈、脊椎骨痛、骨結核、中風不語、半身不遂、神經麻痺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州圓、州崙、州昆等三穴為治療四肢痿弱症之要穴,配合正會、前會、後會等穴可治療中風、半身不遂。 配穴 一.治頸項 後會穴配靈骨、腕順下穴[註],可治頸項強急。 二.治坐骨神經痛 本穴加上中白、下白,治坐骨神經痛,效佳。 三.治脊椎骨痛 本穴配二角明、分水穴、水源穴、三河穴、膽穴、腕順穴,治脊椎骨痛。 四.治療腰骨痛 本穴與腰靈穴、二角明、靈骨、腕順上穴[註],治療腰骨痛。本穴亦可配用二角明、三河、分水、膽穴、腕順穴、火硬穴,治療腰骨痛。 *註*…

Continue Reading後會穴

前會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前會穴 正會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前項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腦之副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前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醒腦開竅,通經活血。 主治 頭昏、眼花、腦脹、神經衰弱、中風昏迷不醒、半身不遂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立即見效。 針感 脹感。 應用 本穴對不省人事之病患,有使其立即復甦之效。 經驗 突然不省人事,可下手解穴配本穴,能使其立即甦醒。 說明 正會、前會、後會三會配鎮靜、心靈,為治療腦神經衰弱的失眠,亦可在頸椎至尾骶骨放血,並針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。頭部三會下針或放血,再配鎮靜及上三黃[註]、三重、正筋、正宗,對帕金森氏病,有效。治腦神經衰弱:針水金、水通、下三皇[註]、通腎、通胃、通背等穴。 辨別 前會穴位當正會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百會穴前一寸、前頂穴後五分。前會穴之主治內容較之十四經前頂穴廣泛,同時為董氏奇穴三十二解穴之一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…

Continue Reading前會穴

州崙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崙穴 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承光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經、膀胱經。 穴性 通絡益腦。 主治 同州圓穴主治,另治腦瘤、頭痛、頭暈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痠脹感。 應用 取用州昆、州崙取穴,亦以「左取右」、「右取左」的原則,來治療四肢無力,或中風後遺症。州圓、州昆、州崙三穴,可採行董氏針灸直三針之倒馬針法,可產生相乘之效果,使療效倍增。 經驗 治療腦瘤:可配上三重、正筋、正宗,或單獨使用董氏針灸秘要的「天應針法」(即不定穴針法)。本穴配正會、肩中、建中,治療兩腿酸軟無力。 辨別 州崙穴在十四經承光穴後五分處,穴位接近卻絕不相同,主治內容殊異,希明辨之。

Continue Reading州崙穴

州圓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圓穴 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處。在十四經通天穴後五分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膀胱二經。 穴性 祛風通竅,疏經活絡。 主治 氣喘、坐骨神經痛、背痛、四肢酸痛、四肢無力、半身不遂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臨床上採左病右取穴、右病左取穴的原則。 辨別 董公書中州圓穴位當正會穴旁開一寸三分,今從胡師,以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取之,較合董公所傳之穴位。正會穴既非百會穴,則正會穴旁一寸五分之州圓穴,亦非百會穴旁一寸五分之通天穴。州圓穴在十四經通天穴後五分,主治內容大異,範圍亦較廣博。

Continue Reading州圓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