州昆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昆穴 州圓直後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絡卻穴後五分 頭頂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膀胱二經。 穴性 通竅醒腦,疏經活絡。 主治 同州圓穴主治,又治腦神經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脹感。 辨別 州昆穴位在州圓穴後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絡卻穴後五分處。州昆穴主治內容與絡卻穴相差甚多,切莫混淆。 配穴 一.治療中風後遺症 本穴配州圓、鎮靜、腎關、天黃、其黃,並再加配通腦、通四肢之相關穴位,治療中風後遺症。 二.治療血壓升高之頭痛眩暈 州昆穴與州圓穴、正會穴,點刺放血,治療血壓升高之頭痛眩暈,效佳。

Continue Reading州昆穴

州銀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銀穴 州天穴前一寸五分。 頭後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州天穴前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腎二經。 穴性 通筋利節,活血化瘀。 主治 同州天穴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或用放血針點刺放血,立即見效。 針感 酸脹感。 經驗 本穴加配靈骨、重子、重仙、中白、正筋穴,治膏肓痛,效果不錯。 說明 州銀和州靈、州天穴一樣,由胡師根據董公所傳公佈之。董氏針灸號稱有七百四十餘穴,而師公董氏之書,師叔伯的賴著、楊著,亦只有一百七十穴,胡文智 醫師特將平常董公所傳,擇其重要的近百穴公佈,大大彌補董氏針灸正經奇穴遺失之憾,這無私之心,我們應當肯定稱讚才是。 配穴 一.治療偏頭痛 可先在痛點放血,再取本穴與四腑一穴、六完穴下針。 二. 州銀穴和州天穴齊下,更能增強效果。

Continue Reading州銀穴

州天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天穴 州靈穴向外旁開一寸五分。 頭後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州靈穴外開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腎二經。 穴性 舒經活血,化瘀止痛。 主治 三叉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偏頭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或用放血針點刺出血,效佳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州靈、州天、州水三穴,共取成橫三針倒馬,對坐骨神經痛,效果更佳。若能再配合手上一一或二二部位上穴道,效果更佳。董氏頭上諸穴位,大多可治中風後半身不遂,在臨床上可取由前而後,取三針橫刺如前會、正會、後會三穴一線,再取旁一寸半州崙、州圓、州昆三穴一線等方法,可加上電針配合,經幾段療程,對半身不遂,有不錯的效果。頭上諸穴,都可如此取法。 說明 州靈、州天、州銀三穴在董公書中未予公開,而由胡師本董公平日所傳,不藏私特為公佈。 配穴 一.治療三叉神經痛 可於州天、州銀、木枝、馬金水、水通、玉火穴上放血,效果不錯。 二.治療坐骨神經痛、下肢麻痺 可取州天、州崙、州圓三穴下針,另在病處上用放血針點刺放血。

Continue Reading州天穴

州靈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靈穴 州水一穴外開一寸五分。即州昆穴後開一寸五分。 頭後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腦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州水一穴外開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腎二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散瘀止痛。 主治 偏頭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腰痛、腿痛、鎮靜、半身不遂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用放血針點刺出血,治頭痛、足跟痛。 針感 酸脹感。 經驗 治療頸項痛:州靈配合州崙下針,若能先於局部放血,效果更快。州靈穴下針或放血,配靈骨、心靈一穴,可治偏頭痛。 說明 後會穴為頭,後腦高骨處州水穴為臀部,恰巧為人體背面一全息投影,因此州水穴,可治腰部脊椎骨痛。州靈穴在其旁,因此可治坐骨神經痛及腰痛。 配穴 一.冶坐骨神經痛 本穴配二角明穴、膽穴、分水穴、三河穴、六完穴、火硬穴、下白穴,效果佳。 二.治腰痛 本穴配腕順穴、二角明穴、分水穴、六完穴、火硬穴、下白穴,有效。

Continue Reading州靈穴

鼻翼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鼻翼穴 鼻翼上端之溝陷中。 顏面部 解剖 肺、腎、脾神經。 取穴 鼻翼中央上端之溝陷中。 歸經 入肺、腎二經。 穴性 通經解郁,疏筋利節。 主治 腎虧之各種神經痛、半身不遂、四肢痠痛、舌痛、舌硬、舌緊、喉痛、頭脹、偏頭痛、頭昏眼花、顏面麻痺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二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玉火穴主血症、鼻翼穴主氣症,雙穴同取形成跪馬針法,氣血雙療,效果倍增。 說明 鼻翼穴通經活絡之功能很強,多用於氣虛、氣鬱所引起之各種疼痛。本穴可配神耳穴、正本穴、皮膚穴,尚能提神醒腦、消除疲勞。本穴左右兩側配鎮靜穴,可配合鼻翼兩側放血,針對鼻塞有效。若須調整體質,下針不宜超過三十分鐘。 配穴 一.治療顏面神經麻痺 鼻翼穴配上水金、腑快、對側三泉穴,治療顏面神經麻痺,效果顯著。 二.改善體質,增強體力 鼻翼穴、玉火穴配靈骨、水通,常下針亦能改善體質,增強體力。

Continue Reading鼻翼穴

水金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水金穴 水通穴向內斜開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腎神經。 取穴 水通穴向裡斜開五分處。 歸經 入脾、腎二經。 穴性 健脾益腎,溫經通絡。 主治 同水通穴。 針刺法 直刺二分~五分。 斜剌 從水金穴斜向水通穴方向刺入,針尖直透七快穴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水金、水通兩穴為補腎特效穴,當兩穴附近色澤異常時,可對異色之青筋、點下針或點刺放血,效果最佳。水金、水通穴在臨床時,多同時取用為董氏針灸特有的跪馬針法,或再加取七快穴形成倒馬針法,收效更宏,此為董氏橫三針倒馬針法。腎虛型腰酸痛:當下水金、水通此兩穴,為董氏針灸中有補氣作用的穴位之一。不論肺氣上逆而咳,或腎不納氣而喘,水金、水通穴能降一切氣逆。 說明 倒馬針法即取三根針之意,倒馬即馬倒,馬缺一足即倒,即三足之意;而跪馬針法即取二根針之意,跪著二足也,跪馬或倒馬針法,是以使用針數量的不同來定義。

Continue Reading水金穴

水通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水通穴 嘴角下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腎神經。 取穴 嘴角下五分處。 歸經 入脾、腎、胃三經。 穴性 調和脾胃,培腎固本。 主治 風濕性腎臟病、腎機能不足引起之疲勞、頭暈、眼花、腎虛、腰痛、閃腰、岔氣、背痛、口乾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、腹脹氣。 針刺法 斜刺五分。或直刺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 經驗 治療婦女月事不調、腰酸背痛:水金、水通穴點刺出血,有效。亦可配合婦科穴、腕順穴透靈骨穴;亦或配合婦科穴、上三黃[註]、腕順穴透靈骨穴。筆者曾用水金透水通配三泉,治口歪。久年潰瘍胃病:水金、水通上有烏黑青筋,可針對青筋下針,療效佳。體虛頭暈、頭痛:水金、水通、神耳,可搭配艾灸腰背腎水區。過度疲勞:水金、水通、神耳、火腑海穴;亦或水金、水通、神耳、三叉穴。師伯賴金雄氏在其書記載腎喘,用水金、水通;肺喘,用駟馬穴;心喘,用三士穴。可供參考。 說明 水通穴穴位於董公原著中為嘴角下四分,今從胡師訂正為嘴角下五分,較符董公原意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手三士 天士穴、地士穴 、人士穴

Continue Reading水通穴

腑快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腑快穴 鼻下緣向外橫開五分,再直上五分。即十四經之迎香穴直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腎之神經、六腑神經。 取穴 鼻下緣向外橫開五分,再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胃二經。 穴性 泄火散風,清利下焦。 主治 腹脹、腹痛、疝氣、胃痛、鼻塞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辨別 腑快穴在十四經之迎香穴直上五分處。今特從胡師,將穴位修正為鼻下緣向外橫開五分,再上五分處,以補董公原著未及校訂之失。迎香穴主治內容與腑快穴差異甚大,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不同。 說明 董氏奇穴定穴名,有從「馬」字,從「快」字,此兩者皆表示其療效有快速顯效之意。 配穴 一.治經痛 腑快穴搭配婦科、門金、四花上、靈骨,再加灸腑巢二十三穴,治經痛。 二.治腹脹、腹痛 本穴配曲陵、門金、四花上穴、消積穴,治腹脹、腹痛,效佳。 三.治鼻病 本穴左右雙穴,配正本穴為倒馬橫三針,治鼻病。亦可與鎮靜、上里、駟馬、手三士[註]、內金、分金、合金等穴相互配搭運用。 *註*…

Continue Reading腑快穴

馬快水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馬快水穴 馬金水穴直下四分。 顏面部 解剖 咬肌神經、腎神經、膀胱神經。 取穴 馬金水穴直下四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腎、膀胱三經。 穴性 通利下焦,疏通經絡。 主治 膀胱結石、膀胱炎、小便頻數、腰脊椎骨痛、骨刺、鼻竇炎。 針刺法 直刺二分~三分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應用 馬金水、馬快水雙穴同取,兩針齊下,形成董氏特有的「跪馬針法」,功效倍增。 說明 馬金水、馬快水,其穴義馬即快也,金為肺主氣、水為腎主水,亦可治岔氣、腎炎、水腫,根據其穴名,即可知曉。 經驗 馬金水、馬快水加上火主、六完、水仙、四肢等穴,配上局部放血,可治療外傷引起的水腫或紅腫不退。馬金水、馬快水,皆是治療腎結石或膀胱結石要穴,如穴位附近有黑筋浮起,可局部放血,對結石引起的疼痛,有效。

Continue Reading馬快水穴

馬金水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馬金水穴 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,向外橫開四分。 顏面部 解剖 咬肌神經、腎之神經、肺之副支神經。 取穴 外眥角下至顴骨下緣,向外橫開四分處,即十四經之顴髎穴,向外橫開四分處取之。 歸經 入肺、腎、膀胱經。 穴性 通調水道,疏風通絡。 主治 腎結石、閃腰、腎臟炎、腰痛、背痛、鼻炎、岔氣(呼吸時感覺疼痛者即是)。 針刺法 直刺二分~三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經驗 本穴配上水金、水通、四腑、鎮靜穴,對於顏面肌膚調理氣血,有卓效,可作為美容的輔助要穴,並可用36號五分針,長期保養。閃腰、腰痛:可先在病處放血,再下本穴、腕順、分水、火硬、六完等穴,並配合導引行氣療法。本穴配下三皇[註],可治療腎臟炎引起水腫,亦可再搭配通腎、通關等穴,效佳。 辨別 董公原著中,馬金水穴在外眼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,一分五凹陷處,但因該書倉促付梓,難免有未校之憾。今從胡師,特修正為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下緣,向外橫開四分處,其穴性、主治與十四經顴髎穴大相逕庭,切莫混淆。 *註*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馬金水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