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硬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火硬穴 足背側,當第一、二趾之間,趾蹼緣的後方五分處。即十四經行間穴後五分。 右腳背 解剖 心臟神經、肝之副神經 取穴 當第一、二蹠骨之前緣,在蹠趾關節中間骨縫中上五分是穴。 歸經 入心、肝兩經。 穴性 通利水道,強心定悸。 主治 心悸、頭暈、胎衣不下、骨骼脹大、下顎痛(張口不靈)、強心(昏迷狀態時使用)、子宮炎、子宮瘤。能墮胎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或斜刺三分~五分。 針感 酸脹疼痛感。 ※注意 孕婦禁針、禁炙。下火硬穴時,能造成強刺激。 辨別 火硬穴距十四經肝經行間穴上五分,切勿混淆。火硬穴主治與行間穴內容範圍亦不相同,其所屬之經絡與穴性亦有所異,當細分辨,即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無一穴位與十四經相同,它是另成一體系的。 經驗 膝蓋腫痛、眼睛腫痛,如本穴上有青筋者,放血佳。火主、火硬可倒馬,治腰痛、坐骨痛,並配合導引行氣。 配穴 一.下顎痛(張口不靈) 火硬、三泉、腕順、靈骨。 二.頭暈、頭痛、偏頭痛 六完、門金下、火硬,橫倒馬。 三.結膜炎、角膜炎…

Continue Reading火硬穴

三聖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三聖穴 在腳底正中央點處,是三聖二穴。即十四經湧泉穴往足跟後二寸。三聖二穴往前一寸,是三聖一穴。即十四經湧泉穴後一寸處。三聖二穴往後一寸,是三聖三穴。即十四經湧泉穴往足跟後三寸處。 右腳底 解剖 腳底神經分枝、心之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、腦神經。 取穴 如上述三聖一、三聖二、三聖三各穴的穴位說明。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平肝益腎。 主治 高血壓(特效)、舒張壓過高症(特效)、腦溢血、腦血栓症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局部酸脹疼痛感。 經驗 本穴為治療高血壓之特效穴。胡師曾以三聖二穴治高血壓患者,其收縮壓治療前為260mmHg在五分鐘內降為135mmHg,堪稱神效。 辦別 三聖一穴位湧泉穴後一寸,不要混淆。 說明 本穴為董氏奇穴之要穴,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,對血壓的調整,有很大的療效。董公書中未將三聖穴公開,胡師依平日董公所傳,將其補上,另治療血壓如能配合相關部位放血,效果更好。 經驗 腦中風:先背部放血,再針正筋、正宗、三聖。高血壓:正會、五嶺、降壓點放血,再針心靈穴(屬心血管引起時)、四花上穴、四花中穴、四花下穴(屬脾胃引起時)、三聖、上三黃[註](屬肝胃引起時)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

Continue Reading三聖穴

花骨四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花骨四穴 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,與六完穴相通。 右腳底 解剖 肺之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,距趾間叉口一寸半處是穴,與六完穴相通。 歸經 入肺、腎兩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通利下焦。 主治 脊椎骨痛、坐骨神經痛、小腹痛、胃痛、止血。便秘、月經不調、足背腫、目赤、夜尿、頻尿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酸脹疼痛感。 經驗 在臨床可應用於足背腫痛、目赤、脅痛、月經不調等症,但需視各症症狀加減,如脊椎骨痛,可加花骨三、花骨四穴成倒馬針法,配合病位放血。乳腺瘤,花骨四穴透六完穴,再配足三重三穴(須扎二寸深)、建中、肩中,療效具佳。本穴配合木婦穴強刺激,可減肥、控制食慾。本穴配靈骨、大白,治工作疲勞引起之腰酸背痛。小腹脹痛:本穴配其門、其正、其角。治頻尿、夜尿:本穴配花骨一穴,也可針下三皇[註]、水金、水通,艾灸腑巢二十三穴。另花骨四穴與六完穴相通,故可止血。 *註*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花骨四穴

花骨三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花骨三穴 足底第三與第四蹠骨之間,距趾間叉口二寸處是穴。 右腳底 解剖 脾之神經。 取穴 當足底第三與第四蹠骨之間,距趾間叉口二寸處是穴。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行氣止痛。 主治 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脊椎骨痛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酸脹疼痛感。 應用 花骨三穴配花骨一穴及水金、水通,治腰痛。中白、上白、肩中、花骨三穴,治坐骨神經痛。正脊穴、花骨三穴、水相穴,治脊椎骨痛。若脊椎骨之椎間板突出,宜病位刺血,再扎花骨三穴,配合上三黃[註]、下三皇[註]或正脊一、二、三穴等,再視其病症加減。最好再配合整脊療法。 說明 花骨三穴通木斗、木留穴,治療中指、無名指不能曲伸、無力,有療效。花骨三穴與對側手三火穴、三星穴一帶對應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花骨三穴

花骨一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花骨一穴 在足底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,在趾間叉口處每下五分一穴,共有四穴。 右腳底 解剖 內側腳底神經、脾、肺、腎神經,肝之神經。 取穴 當足底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趾間叉口五分一穴、後五分一穴、再後五分一穴、再後五分一穴,計四穴。 歸經 入肝經。 穴性 舒肝解鬱,清肝明目。 主治 砂眼、角膜炎、眼皮炎、眼迎風流淚、怕光、眉稜骨酸脹痛、鼻骨痛、頭痛、牙痛、耳鳴、耳聾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五分。 針感 脹痛感。 應用 花骨一穴,由四個單穴組成臨床時僅須隨取二個穴道,就有很好的療效。 說明 由此穴在於腳底,進針需快,同時要患者用力吸足氣用36號針,以減輕患者疼痛。角膜炎:可針此穴,不必配合其它穴位,留針一小時,紅腫可退。迎風流淚:本穴配手珠圓穴治療,再加上三黃[註]、下三皇[註]。耳鳴:本穴配腕順一、二穴、駟馬、三重、下三皇。眼疾:火硬透花骨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花骨一穴

水相穴、水仙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水相穴、水仙穴 在內踝直後,跟筋(阿基里斯腱)前緣貼骨下陷處下五分,即十四經中腎經之太谿穴下五分。大鐘穴內五分處。水相穴直下二寸為水仙穴 右腳內側面 解剖 腎之支神經、腦神經。 取穴 在內踝直後,跟筋(阿基里斯腱)前緣貼骨下陷處下五分。水相穴直下二寸為水仙穴。 歸經 入腎經。 穴性 利水消腫,通調沖任。 主治 腎臟炎、四肢浮腫、腎虧而引起之腰痛、脊椎骨痛、婦科產後風、白內障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 針感 酸脹麻電感。 辨別 水相穴與十四經腎經之太谿穴相距五分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 說明 水相、水仙、水晶一帶,如有見烏黑之色,可先就其穴上用放血針放血,對通經活絡有幫助。 經驗 水相、水仙配下三皇[註],可治腎臟炎及四肢浮腫,但在此只侷限於腎臟所引起的水腫,扎時可配合心、腎相關的穴道,效果較好。水相、水仙配腎關、三叉一穴、珠圓、腕順等穴,對視力弱及飛蚊症,有效。本穴配上白穴、分白穴,及上三黃[註]​、下三皇、腎關、三叉一穴長期下針,對白內障有幫助,亦可作平常保養之用。腎虧引起的腰痛:本穴配腕順穴。眼中風:扎珠圓穴,配合眼部附近放血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水相穴、水仙穴

火散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火散穴 在火菊穴後一寸。 右腳內側面 解剖 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、六腑副神經。 取穴 當第一蹠骨內側,火菊穴後一寸處是穴。距蹠趾關節上四寸處取之。 歸經 入心、腎兩經。 穴性 清瀉心火,開竅醒腦。 主治 頭痛、腦脹、角膜炎、腎虧腰酸、頭暈、眼花、背痛、腦瘤、腦膜炎。 針刺法 橫刺五分~一寸。橫針與蹠骨成直角,沿蹠骨底緣進針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※注意 孕婦禁針。 辨別 火散穴與十四經中腎經之然谷穴相距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 應用 火連、火菊、火散三穴,治療腦瘤、腦膜炎之特效穴,並治腦神經衰弱症。腦瘤、腦膜炎:正筋、正宗、三重、靈骨、大白、正會、前會。 說明 太白、公孫穴屬於十四經足太陰脾經,它們的穴性為調理脾胃,而董氏奇穴火連、火菊、火散穴歸心、腎兩經,其主治要點,在於治療腦的疾病,其穴性為開竅醒腦,兩者歸經、穴性、主治,皆有各自的範圍,其穴之不同,其理甚明,而將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相混淆,實為一大誤解。火連、火菊、火散三穴可一齊取用,成直三針倒馬,效果更強,以上三穴皆貼骨下針,因其作用強,不可雙腳同取,同時孕婦禁針,以免流產。

Continue Reading火散穴

火菊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火菊穴 在火連穴後一寸。 右腳內側面 解剖 固有底側趾神經、背側趾動脈、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。 取穴 當第一蹠骨內側,火連穴後一寸。距蹠趾關節上三寸處是穴。 歸經 入心、腎兩經。 穴性 清瀉心火,開竅醒腦。 主治 手麻痺、心悸、頭暈、腳痛、高血壓、頭腦昏脹、眼昏花、眼壓過高致眼皮發酸、頸項扭轉不靈、腦瘤、腦膜炎。 針刺法 橫刺五分~一寸。橫針與蹠骨成直角,沿蹠骨底緣進針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※注意 單腳取穴,孕婦禁針。 辨別 火菊穴與十四經中脾經之公孫穴相距五分。即在公孫穴上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 說明 火連、火菊、火散為一倒馬直線,在臨床上可取三穴同時下針。火連、火菊、火散,五行心主火,此心亦通腦,因此三針對腦作用很強,因此單腳取穴即可,三穴可一齊取用成倒馬,如果穴上有紫青色筋亦可用放血針放血,可破血行氣,有開竅醒腦之功。 配穴 一.腦膜炎 本穴配三重穴、正筋、正宗、靈骨,有效。 二.腦瘤 本穴配外三關、正筋、正宗。

Continue Reading火菊穴

火連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火連穴 在足內側緣,第一蹠趾關節後二寸。 右腳內側面 解剖 固有底側趾神經、背側趾動脈、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支神經。 取穴 在足內側緣,第一蹠趾關節後二寸處是穴,平臥取之。 歸經 入心、腎兩經。 穴性 清瀉心火,開竅醒腦。 主治 高血壓引起之頭暈、眼昏、心悸、心臟衰弱、腦瘤、腦膜炎。 針刺法 橫刺五分~一寸。橫針與蹠骨成直角,沿蹠骨底緣進針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※注意 孕婦禁針。不可兩邊取穴。 辨別 火連穴位置正好在十四經脾經太白穴之上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 說明 本穴董公書寫蹠趾關節後一寸五分,因此被人誤為是與太白穴同,其屬它們各有其屬經,穴性、主治亦不一樣,因此本穴改為蹠趾關節後二寸,以符董公平日所傳。 經驗 肝陽上亢之高血壓,或中風後頭腦神志不清:先於本穴附近放血,效果不錯。本穴附近放血或下針,再配三重穴、正腦一、二穴,治腦瘤、腦膜炎。也可於三重、正筋、正宗、內踝下瘀處放血。

Continue Reading火連穴

水曲穴

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 水曲穴 足背側,當第四、第五蹠骨結合部前緣。 右腳背 解剖 肺之分支神經、腎之支神經。 取穴 當第四、五蹠骨結合部前緣處取之。下三分為足少陽膽經地五會。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行氣止痛。 主治 腰痛、四肢浮腫、腹脹、頸項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 針感 酸痛感。 辨別 水曲穴與十四經中足少陽膽經之地五會只差三分,兩穴切勿混淆。主治與穴位,兩穴不一樣。 經驗 水曲穴與火主穴雖然分處不同的位置,在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,火主屬肝經、水曲屬膽經,但在歸經及穴性兩者是相近的,都可治頭面部、坐骨及子宮的疾病,因此兩穴可相配取用,比單獨取用,效果更好。 配穴 一.夜尿多 水曲穴配火主穴。 二.坐骨神經痛、腰痛 可取水曲、火主,加手靈骨、下白、三河、分水、二角明、腕順等穴有效 三.減肥的效果 本穴配耳穴胃點、神門點、飢點、渴點,有減肥的效果。 四.頻尿(以攝護腺腫大為多)…

Continue Reading水曲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