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解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手解穴 手掌朝上,於第五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。距掌指橫紋一寸為手解一穴。手解一穴近端五分為手解二穴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五臟敏感神經、正中神經。 取穴 掌心向上,同上述手解穴的穴位說明。 歸經 入心經。 穴性 調和氣血,通經活絡,鎮靜安神。 主治 解暈針,或下針以後引起之麻木、針口痛,氣血錯亂之刺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腰痛、三叉神經痛、全身痛、開刀後傷口疼痛,又解食物中毒、藥物中毒、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,拔牙時麻醉止痛、子宮手術之麻醉止痛。二穴兼能治膽疾、膽石症、膽囊炎、神經麻痺。 針刺法 直刺二~八分。針下立解,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。 針感 酸脹麻痛電感。 說明 手解穴為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,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,效果神速,是最佳之止痛穴。手解一、二穴之中,只要任取一穴使用即可。手解穴同上高穴、下高穴一樣有增高的作用。可再加正筋、正宗、鎮靜、正會、三聖、耳穴之內分泌、睾丸點。手解穴治對側腳抽筋,效果顯著。若一手掐手解穴,另一手力敲打火腑海穴,可治對側小腿酸痛、抽筋、針後不適等。

Continue Reading手解穴

重魁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重魁穴 手背於食指橈側,掌指關節近端二分半處。即大白穴遠端一寸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橈神經淺枝、正中神經淺枝、心肺神經分支。 取穴 握拳取穴。同上述重魁穴的穴位說明。 歸經 入肺經。 穴性 清熱退燒,宣肺止咳。 主治 咳嗽、氣喘、三叉神經痛、眼紅腫痛、高血壓、拔牙麻醉用、感冒退燒、頭痛、偏頭痛。 針刺法 貼骨下直刺二~五分。或以三稜針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本穴亦為手術麻醉要穴。 應用 本穴為感冒發高燒之要穴,對眼疾、麥粒腫也有效果,對高血壓症,每針一次可下降二~五毫米汞柱。拔牙麻醉透大白穴使用。 經驗 感冒發燒:可在董氏十八星穴上放血,再配合重魁、靈骨、大白下針,效果顯著。重魁、大白及靈骨穴位於第二掌骨全息律頭部上,在臨床上可三針同下,形成倒馬,可通三焦調理全身。

Continue Reading重魁穴

分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分白穴 手背朝上,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一寸半處。即上白穴近端一寸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心肺交叉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如上述分白穴,穴位說明。 歸經 入心、肺、腎三經。 穴性 疏風瀉火,滋陰明目。 主治 同上白穴主治各症狀。 針刺法 直刺三~八分。 應用 本穴配上白穴治療眼科諸疾,奇效。 經驗 胡師用本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、眼酸脹在412例中,有388人獲痊癒,且均於十次以內,餘24例尚需配合花骨穴及其他穴位,才能完全治癒。 說明 上白、分白在臨床上大多兩穴一齊併用,形成倒馬針法。分白穴為董公所著書中所無,由胡師在其所著書中公開。分白穴主治與上白穴同,上白穴所列之配穴,兩者皆通。 配穴 背痛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 除上白、分白兩穴外,可再加靈骨、大白、腕順穴,配合導引行氣針法,療效更佳。

Continue Reading分白穴

上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上白穴 手背朝上,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五分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心肺交叉神經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握拳取穴,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、腎三經。 穴性 疏風瀉火,滋陰明目,通經止痛。 主治 結膜炎、角膜炎、眼酸脹、近視眼、散光、心絞痛、弱視、迎風流淚、背痛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三~八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雙手取穴效佳。 配穴 一.角膜炎、結膜炎、眼睛紅腫 珠圓穴、水腰穴、止涎五穴,可取二穴與上白穴配。亦可加上里、四腑一穴、耳穴目一、目二穴埋針。 二.弱視、近視眼 配合下三皇穴[註]、三叉穴,上里、耳穴目一、目二穴埋針。五形穴扎針或放血配合,效果佳。再配腎關、珠圓,亦可再加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。 三.眼睛紅腫 珠圓配火硬或單取火硬,效果也很好。 *註* 下三皇…

Continue Reading上白穴

外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外白穴 手背第三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一寸五分處。即內白穴近端一寸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背側指靜脈、尺橈骨神經背側淺枝,背側中手動脈,脾之神經。 取穴 握拳取穴,當第三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一寸五分處是穴。即內白穴近端一寸處。 歸經 入肺、胃經。 穴性 疏風解表,通經活絡。 主治 同內白穴主治各症,並治三叉神經痛、口齒神經痛、肋間神經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三~八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治療皮膚病,配駟馬穴,顯效。治療神經痛,配外白穴,奇效。 說明 外白穴在董公所著書中沒有明列,而由胡師在其著作《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》,將董公所傳而未在其書中言明,公諸於其書中。 經驗 外白穴甚少單獨取穴,一般與內白穴一併下針,形成董氏倒馬針法,增強療效。 配穴 三叉神經痛 外白穴加上白、分白、三泉,病位放血。亦可先在病位放血,再加三重、外三關、外白,再配合臉與腦之相關穴位。

Continue Reading外白穴

內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內白穴 手背第三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五分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背側指靜脈、尺橈骨神經背側指枝,背側中手動脈,脾之神經。 取穴 握拳取穴,當第三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五分處是穴。 歸經 入肺、脾二經。 穴性 疏風解表,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 主治 慢性胰臟炎、脾腫大、痞塊、牙齒腫痛、齒齦炎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、過敏性皮膚病、蕁麻疹、白癜風、紫癜症。 針刺法 直刺三~八分。 說明 本穴在董公所著書中沒有明列,而由胡師在其著作《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》,將董公所傳而未在其書中言明,公諸於書內。 配穴 一.治療蕁麻疹 可用本穴配董氏耳穴皮膚穴及駟馬穴、靈骨、火腑海、土水、三叉,再配合上三黃[註]、下三皇[註],可同步改善體質。 二.牙齒腫痛、齒齦炎 配合三齒穴、靈骨、四花上穴。 三.治療腰痛、坐骨神經痛 配合腕順穴,病位放血,及配合動氣療法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…

Continue Reading內白穴

靈骨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靈骨穴 在手背虎口、拇指與食指叉骨間,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。與重仙穴通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淺層分佈手背靜脈、橈神經淺枝。深層分佈正中神經的固有掌側指神經、肺支神經、心及腎神經。 取穴 握拳取穴,在拇指與食指叉骨間,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。可透重仙穴。 歸經 入心、肺、大腸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宣肺調氣,通降腸胃,行氣活血化瘀。 主治 肺氣不足所引起的疾病、肺氣腫、肺癌、坐骨神經痛、腰痛、背痛、腳痛、顏面神經麻痺、半身不遂、頭痛、月經不調、經痛、難產、冠心症、心律不整、狹心症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大小腸炎、面疤、眼疾、耳鳴、耳聾。 針刺法 直刺一~二寸,可透刺重仙穴。亦可向外斜刺二~三寸。 針感 局部酸脹麻木感。孕婦禁針,因此穴有強烈收縮子宮作用,恐流產。 說明 靈骨穴為董氏針灸七十二絕針之一,為行氣活血之大穴,亦即補氣要穴,此穴通百穴,可因下針角度、方向之不同而所治之病亦不同,故可通治百病。 經驗 孕婦禁扎穴位有靈骨、三陰交及手掌、腳掌穴位,並注意勿拍肩背。 配穴 一.肺癌、肺氣腫、肺積水 配合大白穴、心常一、二、三穴,奇效。 二.半身不遂 配合大白穴、上三黃穴[註]、通腎穴、通關穴、通背穴、通山穴、正會穴。 三.經痛 配合門金穴、四花上穴,特效。…

Continue Reading靈骨穴

下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下白穴 手背於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一寸五分。中白穴近端一寸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手背靜脈網、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,肝腎交叉神經。 取穴 握拳取穴,當第五掌骨與第四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一寸五分。即中白穴近端一寸。手少陽經液門穴下五分。本穴非十四經之液門穴,正確位置在液門穴下五分。 歸經 入肝、腎二經。 穴性 利水消腫,疏經活絡,利導下焦。 主治 同中白穴主治各症,兼治肝脹痛、牙齒酸。 針刺法 直刺三~八分。 針感 酸脹麻電感。 分辨 配中白穴同時用針效果更強。治療肝脹痛,配肝門穴,並兼治急性肝炎特效。 說明 下白穴很少單獨使用,大多配中白一併下針,另再配合其他治療五臟六腑的穴位,以加強其療效,如治療骨刺、坐骨神經痛配合腕順穴;急慢性腎炎配合下三皇(天皇、地皇、人皇)。

Continue Reading下白穴

中白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中白穴 手背於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之間,距掌指關節近端五分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手背靜脈網、尺骨神經動脈,與手背分枝、腎分支神經。 取穴 握起拳頭,當第四、五掌骨之間,掌指關節近端五分處是穴。 歸經 入腎、膀胱經。 穴性 疏經活絡,利水消腫,利導下焦。 主治 膀胱炎、急慢性腎盂(腎)炎、坐骨神經痛、骨刺、腰酸腰痛、背痛、頭暈、眼散光、腎虛耳鳴、腦鳴、重聽、四肢浮腫、偏頭痛、脊椎炎、退化性關節炎、小腿痛、閃腰、岔氣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。 針感 酸脹麻電感。 分辨 中白穴上一寸為中渚穴,董公曾慎重表明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絕無相同之穴位,有人誤以中白為中渚,實為錯誤。 說明 中白穴又名鬼門穴,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,為董氏奇穴的重要穴位之一,其主治範圍很廣,其入腎經,對骨骼方面疾病,常取用此穴。 配穴 本穴配下白穴為治閃腰岔氣、骨刺、坐骨神經痛及耳疾之特效穴。

Continue Reading中白穴

土水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土水穴 手掌於大姆指第一掌骨之橈側骨下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針經過皮膚、皮下組織、通過拇指外轉肌而達到拇指對立肌外側,正中神經分枝、脾分支神經、腎分支神經。 取穴 土水二穴在拇指第一掌骨橈側下陷處後一寸。土水一穴在土水二穴下五分處。土水三穴在土水二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腎經。 穴性 調理脾胃,調理中焦,清宣肺氣,通經活絡。 主治 急慢性胃炎、久年胃病、咳嗽、氣喘、扁桃腺炎、全身骨腫痛、兩腿內側肌肉痛、骨膜炎、坐骨神經痛。 針刺法 沿骨下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雙手取穴效果更佳。 經驗 本穴可治胃酸過多及胃潰瘍,有效。土水穴位置,胡師與董公不同,兩者皆可。貼骨下針,可治膝蓋痛。土水,筆者另加兩穴,而第五穴治膝蓋最佳,可透重子穴。 配穴 一.胃絞痛 本穴配四花上穴、門金穴。 二.腹脹 本穴配靈骨、大白,有效。 三.胃酸過多及胃潰瘍 土水、水金、水通。…

Continue Reading土水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