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關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骨關穴 手掌朝上,當腕橫紋正中央遠端五分偏橈側五分,舟狀骨下是穴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正中神經、腎之神經、肺支神經。 取穴 手掌朝上,當腕橫紋正中央遠端五分偏橈側五分,舟狀骨下是穴。即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。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瀉肝解毒,疏經鎮痛。 主治 半身不遂、坐骨神經痛、脊椎骨增生壓迫神經痛、十二指腸炎、解尿酸毒、食物中毒、藥物中毒。 針刺法 直刺三~五分。 針感 酸脹痛感。 說明 骨關、木關二穴常一齊配伍,此兩穴是董氏針灸中的大穴、要穴,而在董公之著作裡未編入,胡師乃將董公所傳,將其公開收入胡師醫著《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》,董公有傳所謂七十二絕針(即特效針)、三十二解針,而骨關、木關兩穴皆是,可見其重要。 經驗 骨關、木關配合正脊一、二、三穴治脊椎骨不正及酸痛,在臨床上效果不錯。骨關、木關針尖朝向近端,治尾骶骨疼痛。

Continue Reading骨關穴

重子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重子穴 手掌虎口近端一寸,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,與手背大白穴相通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有橈神經、橈動脈、肺分支神經。 取穴 掌心向上,當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,虎口近端一寸處是穴。可與大白穴相通。 歸經 入肺經。 穴性 疏風解表,清泄肺氣。 主治 肺炎、肺癌、肺氣腫、感冒、咳嗽、氣喘、心悸、退燒、喉炎、背痛、胸痛、膝蓋痛。 針刺法 直刺一~二寸。治小兒疾患以三稜針刺出血特效。 針感 酸脹疼痛感。 說明 重子與重仙兩穴近傳統十四經肺經,亦入肺經,因此同魚際一樣可治與肺有關的疾病。 配穴 一.治肩胛骨痛 重子、重仙合用,可治肩胛骨痛,並配合動氣療法使範圍縮小,之後再放血。 二.黃痰粘稠不易喀出 重子、重仙、水金、水通、手三間[註]。 三.乾咳、易咳 重子、重仙、手三士[註]、火腑海。 四.氣喘 手三士、手三間、鎮靜、上里、水金、水通,艾灸後背心肺區、腰背腎水區、胃毛七穴、腑巢二十三穴等穴(每天灸,一個穴十五分鐘)。…

Continue Reading重子穴

三叉三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三叉三穴 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尺神經手背枝、腎之神經。 取穴 當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。 歸經 入腎經。 穴性 滋腎鎮痛,益腎利尿。 主治 頭暈頭昏、坐骨神經痛、長骨刺、腰酸、腰痛、腎盂炎、腎臟病水腫、重感冒。 針刺法 直刺二寸。從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緣。握拳後從叉口進針。 針感 酸脹麻電感。 區別 本穴位置雖與八邪(經外奇穴)相同,但主治症狀與刺針法完全不同。 經驗 三叉三穴入腎經,因此五行上屬水,而視力減退的人,大都屬於腎水較虛,因肝為木,主目,水生木,滋水涵木,故滋腎水補肝木有滋腎益目之效,在臨床上,可配合體針下三皇(天皇、地皇、人皇),而在三叉三穴下針並久留針,對眼睛幫助很大。三叉三穴下針後,亦可再加配腕順一穴,使成董氏T字刺針法,更可加強效果。重感冒:扎三叉一、三叉三、水金、水通,並久留針。

Continue Reading三叉三穴

三叉二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三叉二穴 在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尺神經手背枝、脾之神經、肝分支神經。 取穴 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。 歸經 入脾、肝兩經。 穴性 健脾化濕,行氣活絡化瘀。 主治 胰臟炎、脾腫大、半身不遂、坐骨神經痛、手腳麻痺、肝炎。 針刺法 直刺二寸。從叉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。握拳後從叉口進針。 針感 酸脹麻電感。 區別 本穴位置雖與八邪(經外奇穴)相同,但主治症狀,與刺針法皆不相同。請注意區別。 經驗 三叉一穴、三叉二穴、三叉三穴,三個穴位,一齊下針,對感冒時體力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,三叉穴和董氏奇穴中神耳穴、水金、水通、通腎穴一樣,具有補穴的功能,不只有治病的效果,亦有調補氣血的功能,身體較虛的人可取神耳穴及三叉穴下針。三叉穴每穴各有其歸經,當臨床取用時,當配合掌診取適當經穴,效果更佳。

Continue Reading三叉二穴

三叉一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三叉一穴 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橈神經淺枝、肺分支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。 取穴 當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。 歸經 入腎經。 穴性 滋腎鎮痛,益腎明目。 主治 角膜炎、眼睛酸痛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、眉稜骨酸、脹痛、視神經萎縮、半身不遂、痿症。 針刺法 直刺二寸。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之間。握拳後從叉口進針。 針感 局部酸脹麻電感。 區別 董氏三叉穴雖與經外奇穴八邪穴位相同,但其主治症狀與八邪完全不同。又針刺方法有別,八邪是針三分~五分或三稜針點刺瀉血。而董氏三叉穴是直刺二寸與八邪有別。讀者應仔細分辨。 說明 三叉一穴、三叉二穴、三叉三穴在董公所著之書,並無列入,而由胡師公開董公所傳編入其所著之《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》,三叉穴可提高免疫力,為董氏所傳中具有奇效的要穴,三叉穴共有三穴,每穴歸經不一,對其所入之經,具有調整補瀉之功,為董公常用之要穴。 應用 感冒發燒:重者,三叉、靈骨、大白、神耳上中下,配合十八星穴放血,可加重子、重仙;輕者,靈骨、大白、重子、重仙。弱視、視神經萎縮:三叉一、腎關、珠圓。

Continue Reading三叉一穴

腕順二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腕順二穴 手背側面,當第五掌骨尺側下緣,手腕橫紋遠端二寸五分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小指外轉筋、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、尺神經、腎分支神經。 取穴 腕順一穴遠端一寸處是穴。 歸經 入腎經。 穴性 滋腎利尿,通腎鎮痛。 主治 同腕順一穴,兼治鼻出血、落枕奇效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應用 腕順一穴、二穴為治骨疾、腎臟疾病之特效。可雙手取穴,效果更佳。一穴近端五分為腕順上穴,治尾椎痛有效。二穴遠端五分近後谿穴可為腕順下穴,治頸椎痛有效。 經驗 腕順二穴位於董氏掌診中屬脊椎中胸椎部位,而腕順一穴屬腰椎部位,因此腕順一穴對腰痛、坐骨神經痛較有特效,而腕順二穴則對胸椎及頸椎骨刺背痛等較有效,胡師曾以腕順一穴、腕順二穴治骨刺,效果顯著,另腕順入腎經因此對腎之所主如腎臟炎、腎盂炎、骨瘤、骨腫,都有其效果。

Continue Reading腕順二穴

腕順一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腕順一穴 手背第五掌骨尺側下緣,手腕橫紋遠端一寸五分處。 左手背面 右手背面 解剖 此處為小指外轉筋,有腕骨背側動脈與支脈、尺神經、腎分支神經。 取穴 手背側面,當第五掌骨尺側,距手腕橫一寸五分處是穴。 歸經 入腎經。 穴性 滋腎利尿,通腎鎮痛。 主治 腎虧之頭痛眼花、坐骨神經痛、腎盂炎、腎臟炎、膀胱炎、腰痛四肢骨腫、背痛、骨刺、兩腿痛、耳鳴、頸項骨刺。 針刺法 直刺五分~一寸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經驗 腕順穴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,入腎經,在五行屬水,又腎主耳,因此腕順穴可治耳疾,如耳鳴,在配穴上除病位取穴,耳朵上有關穴位外,可加腕順一、二穴,效果不錯,又治腰痛,取腕順一穴,捻針配合動氣療法,能令腰痛很快減輕痛苦,腕順穴屬腎穴,能滋肝明目,因此能治腎虧之眼花。 應用 坐骨神經痛:三河、腕順、火硬,配合導引行氣。耳鳴:腕順、駟馬、三重、腎關。腎虧之眼花:三叉一、腕順一。

Continue Reading腕順一穴

木關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木關穴 手掌於腕橫紋正中央遠端五分偏尺側五分處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正中神經、腎之神經、肝膽神經。 取穴 手掌朝上,當腕橫紋正中央遠端五分偏尺側五分處是穴。亦即中指與無名指叉口處直上至腕橫紋下五分偏尺側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瀉肝解毒,疏經鎮痛。 主治 腰痛胸悶、兩脅痛、黃疸病、坐骨神經痛、腿痛、腹膜炎、全身關節痛、解尿酸毒、食物中毒、藥物中毒。 針刺法 直刺二~五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本穴配靈骨穴、下白穴、骨關穴,治療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、骨刺。尤其是對尿酸過高引起之骨骼、筋肉疼痛,有特效。 經驗 胡師曾用骨關穴、木關穴治療尿酸性關節炎1211例,全部痊癒。骨關、木關在手掌全息律為下腹部,故亦可治男科、子宮炎(痛)及子宮內熱。木關、骨關與足底後跟相對,可取一寸半,由近端往遠端刺,可治足後底跟痛。

Continue Reading木關穴

三河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三河穴 手掌朝上,當無名指與小指叉口近端二分半為三河一穴;無名指與小指叉口近端五分為三河二穴;無名指與小指叉口近端七分半為三河三穴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正中神經淺枝、六腑神經。 取穴 如上述三河穴的說明 歸經 入肝、腎兩經。 穴性 通經活絡,行氣止痛。 主治 子宮痛、下腹痛、坐骨神經痛、兩腿痛、脊椎骨長骨刺、膽疾。 針刺法 直刺二~四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痛感。 應用 三河穴為治療腰痛、坐骨神經痛之特效穴。 說明 董氏奇穴穴位大都是成三穴一組最多,下針時,也常連下二針到三針,此種針法,稱之為倒馬針法,其理乃是下二針或三針效果較下一針更佳,三河穴位於掌診中診斷肝與腎之間,從此而知,三河穴與筋、骨兩者關係密切,因此其主治範圍和筋骨有關,三河穴常與腕順穴配伍,治坐骨神經痛、脊椎骨骨刺等。 配穴 一.骨刺 先在病位放血,再針三河、分水、腕順、二角明、正脊、正筋、正宗、三重、靈骨、下白、骨關。 二.腎虛腰酸 三河、下三皇[註]、水金、水通。 三.經期腰酸背痛 腕順透靈骨、下白、分白。…

Continue Reading三河穴

上高穴、下高穴

【二二部位-手掌】 上高穴、下高穴 手掌第四、五掌骨之間處。手解二穴近端五分為上高穴,手解二穴近端一寸半為下高穴。 左手掌面 右手掌面 解剖 正中神經淺枝、尺神經分枝、腎腦神經。 取穴 手掌第四、五掌骨之間處。手解二穴近端五分為上高穴,手解二穴近端一寸半為下高穴。 歸經 入腎、胃經。 穴性 疏經調氣,補腎和胃。 主治 肋膜炎、腹膜炎、盲腸炎、卵巢炎、急慢性小腸炎、增高。 針刺法 直刺二~八分。 應用 上高穴、下高穴為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,上高穴配下高穴為治療腹膜炎之特效穴。同時具備促進腦下垂體、生長激素、腦神經皮質分泌之作用,故又可以增高,下針二十次約可增高五~十公分,有六成機率,超過二十歲以後,效果較小。十六歲~二十歲效果最好。 說明 本穴與手解穴在同一直線上,手解穴也有增高作用。本穴為董公所作之書未列出,由胡師依董公平日所傳,將其公開於其所著之書。 配穴 一.治療盲腸炎 除取本穴、四花中、腑腸穴、耳穴闌尾點外,可在腑巢穴點刺放血。 二.增高 除取本穴、手解穴外,再加上正會、正腦穴、鎮靜穴、下三皇[註]、正筋、正宗、三聖、耳穴內分泌、皮質下、腎點、腦點、男取睾丸、女用卵巢,有效。 *註*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上高穴、下高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