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靜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鎮靜穴 兩眉頭之間正中上五分。 顏面部 解剖 滑車上神經、顏面神經分枝、腦神經、心之神經。 取穴 兩眉頭之間直上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經及任脈。 穴性 清心鎮痙。 主治 神經錯亂、四肢發抖、兩腿酸軟、四肢神經麻痺、失眠、小兒夢驚、鼻腔炎引起之頭痛、頭暈、重脹感。心臟病引起之前額頭痛、嘔吐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二分。或由上往下斜刺二分~五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會延伸到鼻尖、上至頭頂。 經驗 本穴配靈骨穴,可治前頭痛。治心腎不交之失眠可本穴配正會、心靈穴、下三皇[註],有效。本穴由上而下斜刺再加配無名指第三節指腹鼻通穴,治鼻塞。本穴配神耳穴,可防暈車、暈船等。 辨別 鎮靜穴位當兩眉頭之間正中上五分,即印堂穴上五分處。鎮靜穴的主治內容較之印堂穴為廣,功效更佳,不可混淆。董公原著中說明鎮靜穴在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,因董公成書倉促,未能校定,今從胡師,較符董公之意。 配穴 一.腦力不集中、記憶減退 鎮靜、正會、水金、水通、前會、三重。水金、水通、心靈、正會、正筋、正宗。 二.臟腑引起之頭痛 鎮靜穴採倒馬針法,水金、水通、水曲、門金、火主。神耳、水金、水通、靈骨、通心、通靈、通關、通山。 三.失眠 鎮靜、心靈、四花。鎮靜埋針效果佳。鎮靜、心靈一、神肩、正會,特效。鎮靜、心靈、正會、下三皇,對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有效。 四.肝火上炎引起之失眠…

Continue Reading鎮靜穴

總樞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總樞穴 後頭部腦戶穴下八分。 頭後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丹田神經。 取穴 後頭部腦戶穴下八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理氣寬胸,通關開竅。 主治 嘔吐、項痛、胸悶、心臟無力、霍亂、發言無聲。 針刺法 直刺三分~五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效果最佳。 針感 局部有酸脹感。 應用 本穴以放血針點刺出血,治肝霍亂。 說明 頸後及背部一般都較危險,因此董氏奇穴這些部位大多用22號注射針頭或血糖針放血為主,以免危險。 經驗 本穴配足部失音穴,針下三分左右或放血,不可太深。舌強、舌不靈活:針天宗穴、心靈穴,配合總樞穴放血。乾霍亂、嘔吐:可用放血針放血。 辨別 總樞穴位在傳統督脈上,十四經腦戶穴下八分、風府穴上七分,既非風府穴更非啞門穴,其穴性、主治與十四經之風府、啞門及腦戶穴皆大不相同,其理昭然。

Continue Reading總樞穴

後會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後會穴 正會穴直後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後頂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大後頭神經、腦之總神經、脊椎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後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肝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疏通經絡,活血化瘀。 主治 腦充血、頭痛、頭暈、脊椎骨痛、骨結核、中風不語、半身不遂、神經麻痺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州圓、州崙、州昆等三穴為治療四肢痿弱症之要穴,配合正會、前會、後會等穴可治療中風、半身不遂。 配穴 一.治頸項 後會穴配靈骨、腕順下穴[註],可治頸項強急。 二.治坐骨神經痛 本穴加上中白、下白,治坐骨神經痛,效佳。 三.治脊椎骨痛 本穴配二角明、分水穴、水源穴、三河穴、膽穴、腕順穴,治脊椎骨痛。 四.治療腰骨痛 本穴與腰靈穴、二角明、靈骨、腕順上穴[註],治療腰骨痛。本穴亦可配用二角明、三河、分水、膽穴、腕順穴、火硬穴,治療腰骨痛。 *註*…

Continue Reading後會穴

前會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前會穴 正會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前項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腦之副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前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醒腦開竅,通經活血。 主治 頭昏、眼花、腦脹、神經衰弱、中風昏迷不醒、半身不遂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立即見效。 針感 脹感。 應用 本穴對不省人事之病患,有使其立即復甦之效。 經驗 突然不省人事,可下手解穴配本穴,能使其立即甦醒。 說明 正會、前會、後會三會配鎮靜、心靈,為治療腦神經衰弱的失眠,亦可在頸椎至尾骶骨放血,並針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。頭部三會下針或放血,再配鎮靜及上三黃[註]、三重、正筋、正宗,對帕金森氏病,有效。治腦神經衰弱:針水金、水通、下三皇[註]、通腎、通胃、通背等穴。 辨別 前會穴位當正會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百會穴前一寸、前頂穴後五分。前會穴之主治內容較之十四經前頂穴廣泛,同時為董氏奇穴三十二解穴之一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…

Continue Reading前會穴

州崙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崙穴 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,即十四經之承光穴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經、膀胱經。 穴性 通絡益腦。 主治 同州圓穴主治,另治腦瘤、頭痛、頭暈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痠脹感。 應用 取用州昆、州崙取穴,亦以「左取右」、「右取左」的原則,來治療四肢無力,或中風後遺症。州圓、州昆、州崙三穴,可採行董氏針灸直三針之倒馬針法,可產生相乘之效果,使療效倍增。 經驗 治療腦瘤:可配上三重、正筋、正宗,或單獨使用董氏針灸秘要的「天應針法」(即不定穴針法)。本穴配正會、肩中、建中,治療兩腿酸軟無力。 辨別 州崙穴在十四經承光穴後五分處,穴位接近卻絕不相同,主治內容殊異,希明辨之。

Continue Reading州崙穴

州圓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州圓穴 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處。在十四經通天穴後五分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肺之神經。 取穴 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處。 歸經 入肺、膀胱二經。 穴性 祛風通竅,疏經活絡。 主治 氣喘、坐骨神經痛、背痛、四肢酸痛、四肢無力、半身不遂。 針刺法 直刺一分~三分。或以放血針點刺出血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臨床上採左病右取穴、右病左取穴的原則。 辨別 董公書中州圓穴位當正會穴旁開一寸三分,今從胡師,以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取之,較合董公所傳之穴位。正會穴既非百會穴,則正會穴旁一寸五分之州圓穴,亦非百會穴旁一寸五分之通天穴。州圓穴在十四經通天穴後五分,主治內容大異,範圍亦較廣博。

Continue Reading州圓穴

正會穴

【十十部位-頭面】 正會穴 頭頂之正中央點,向後五分。 頭頂部 解剖 前頭神經、腦之總神經。 取穴 頭頂之正中央點,向後五分處。即十四經百會穴,向後五分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及督脈。 穴性 清心開竅,通經活絡。 主治 四肢顫抖、各種風證、身體虛弱、小兒驚風、眼斜嘴歪、半身不遂、中風不語、腿無力症、痿症、自律神經失調。 針刺法 針深一分~三分。 針感 酸脹感。 應用 正會穴以放血針點刺出血,可降血壓。若加配六完放血,可治流鼻血。 說明 正會絕不同於百會穴,穴位差一點,主治亦有少許差異,效果更不一樣。正會、前會、後會三會形成倒馬,在治療中風半身不遂時,可斜刺透穴,另配旁一寸半之州圓、州昆穴斜刺透穴,加電針加強,效果不錯。 經驗 帕金森氏症:可本穴配鎮靜穴、上三黃[註]及後小腦三針,再加三重、正筋、正宗,並配合十八星穴、總樞穴放血。足痿:本穴配建中、肩中、下臂內側三針、下三皇[註]三針,另頭皮針頂旁足一帶配合,可治。治對側足無力痿症:除了手足相對應的穴位外,可配合頭皮針之頂旁足一帶。針後全身不舒服酸痛感:當扎解穴無效時,可扎正會、鎮靜。鼻衂:1.正會點刺出血,再扎珠圓、肩中、建中。2.肩中、建中、百會、靈骨、六完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正會穴

興奮穴

【九九部位-耳朵】 興奮穴 睾丸穴(皮質下,在對耳屏內側面,於對屏尖,向下0.2公分處)之外下方。 左耳前面 解剖 腦神經。 取穴 如上述,興奮穴的穴位說明。 歸經 入心、腎二經。 穴性 清泄心火,滋補強肝。 主治 精神萎糜不振、嗜眠、神經衰弱。 針刺法 直刺一~二分。 針感 局部酸脹痛感。 應用 本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,配神耳上穴,效果加倍。 說明 興奮穴、皮膚穴、神耳穴,皆有提神醒腦的功能,當工作疲勞後,可於此三穴任取一穴下針,皆有解勞的效果。興奮穴,乃董公原著中所未列,後由胡師依董公平日所教而特公佈之。 配穴 一. 長期旅遊、怕勞累、怕暈車、船等:可於神耳穴及興奮穴用皮下針或耳針埋針,到目的地後才出針。 二. 精神萎靡、嗜睡,大多身體較虛,平常可取董氏中補穴調養,如下三皇[註]、通腎、通胃、靈骨、水金、水通、神耳穴皆可。 *註* 下三皇 天皇穴、地皇穴、人皇穴

Continue Reading興奮穴

肺氣腫點

【九九部位-耳朵】 肺氣腫點 耳垂中央上緣,目二穴外側。 左耳前面 解剖 肺支神經。 取穴 耳垂中央上緣,目二穴外側。 歸經 入肺經。 穴性 清宜上焦,清泄肺氣。 主治 肺氣腫、肺水腫。 針刺法 直刺二分。 針感 局部酸脹感。 說明 肺氣腫點,乃胡師在其書中所公開眾多董公對外不曾公佈的穴道之一,選擇適當時機下針,對肺部諸疾效佳。治療肺氣腫之主穴為靈骨、大白兩穴,而耳穴肺氣腫點要看有無反應點,其穴上附近如有反應點,則是下針的最好時機,另外手掌上金星上、金星下、重子、重仙都可適時取為配穴。 配穴 一.治療肺氣腫 取本穴配上水耳、金耳、肺靈下針,以埋針方式效果更好,再配上不定穴針法。 二. 耳三穴及肺區點刺放血,並取肺氣腫點、心靈穴、駟馬、下三皇[註]、上三黃[註],治肺水腫。 三.治療肺氣腫 除本穴外,可加耳穴肺金穴,同時針刺靈骨、大白、駟馬等穴,才有效果。 *註* 上三黃 天黃穴、明黃穴、其黃穴…

Continue Reading肺氣腫點

項緊穴

【九九部位-耳朵】 項緊穴 耳垂外上方約三分之一處。 左耳前面 解剖 心、肺分支神經。 取穴 在耳垂外上方約三分之一處。 歸經 入心、肺二經。 穴性 疏筋利節,活血化瘀。 主治 頸項痠痛、項緊痛。 針刺法 直刺二分。 針感 局部脹痛感。 說明 項緊穴為董公未對外公開之穴,胡師在其著作中特予公佈。項緊穴在臨床上非主穴,治療頸項強痛,大多在手足上,如手上失枕穴、腕順下穴,足上之腎關、正筋、正宗、人皇等穴,但當項緊穴上有黑點時,即可用放血針放血,效果更佳。 附註 腕順下穴為腕順二穴下五分處,近傳統之後溪穴,其取掌骨頭下一點位置,腕順穴由下而上呈一全息排列,腕順下穴治頸項,腕順上穴治尾椎,效果不錯。 配穴 一. 後頭頸項區(十八星穴)放血,再取本穴及失枕穴、靈骨穴、偏肩穴,配合導引行氣法,速效。 二. 本穴、腕順下穴,再加配足部七虎穴,配合十八星穴上(後頭頸項區)放血,速效。

Continue Reading項緊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