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一部位-手指】

大間、側間、小間穴

大間穴
手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外側三分。
側間穴
手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下二分半,即大間穴下二分半處。
小間穴

手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上二分半,即大間穴上二分半處。

左手掌面

右手掌面

代碼

I-A-a-2 The Jiān Shàng Zone 間上區

解剖

固有掌側指神經、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、肝分支神經。

取穴

  • 大間穴:掌面向上,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外側三分是穴。
  • 側間穴:掌心向上,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下二分半處,即大間穴下二分半。
  • 小間穴:掌面向上,取食指第一節外上方,大間穴直上二分半是穴。

歸經

入心、肺二經。

穴性

  • 大間穴:清心火,瀉肺熱,利咽喉。
  • 小間穴:宣肺止咳,消腫止痛。

主治

  • 大間穴:心內膜炎、心悸、心臟性喘息、疝氣、扁桃腺炎、腹脹氣、三叉神經痛、小兒氣喘、疳積、腸炎。
  • 側間穴:宣肺化痰,通經活絡,清熱鎮痛。
  • 小間穴:吐黃痰、支氣管喘息、胸悶、心悸、膝蓋痛、疝氣特效、小腸脹氣、角膜炎、扁桃腺炎、小兒氣喘、疳積、腸炎。

針刺法

  • 大間穴:五分針直刺,入針一~四分。直刺一分為心臟分支神經,直刺二~四分為肝及大小腸神經。或以三稜針放血。
  • 側間穴:五分針,直刺二~四分,或以三稜針扎出血,治氣喘、支氣管炎、小兒肺炎特效。
  • 小間穴:五分針,直刺二~四分。或以放血針扎出血,效果與大間穴同。

針感

局部脹痛麻電感。

應用

對側取穴,左病取右、右病取左。

說明

  • 大間、小間、外間等都是肺氣管在掌診上的反應點,如穴上有反應點時,針之必效,此穴入心經穴位較淺。因此,淺刺即得,又此穴亦可治氣喘,但效果較定喘穴及雙喘穴為差,又董公說只可單手取穴,但臨床經驗,雙手取穴不忌。
  • 側間穴:在董公之書上未列,乃胡醫師著上所公開的,側間之主治大致與大間同,在董氏所傳之針法,常有取齊刺、旁刺之針法,這都是為加強針效之故,故在臨床上,董氏門人甚少取獨穴,因此在臨床上大間、小間、中間、下間可取其中三穴下針。
  • 小間穴:有疝氣之病人如在董氏獨特掌診上氣管及男性生殖器之診斷部份上,如有出現青筋之色時,這時取用上列部份上有關穴位時,對治療疝氣之效果非常顯著。

大間穴 - 配穴

一.氣喘

本穴可配天士地士人士穴,有效。可另加鎮靜穴上里穴靈骨穴大白穴神耳穴水金穴水通穴、小間穴、中間穴。並艾灸後背心肺區、腰背腎水區,脘腹部的胃毛七穴和腑巢二十三穴等相關穴位。

二.扁桃腺炎

可先於三三部位的喉靈穴喉中穴放血,再取本穴、靈骨穴大白穴

三.扁桃腺炎

  1. 大間小間、​中間三間、靈骨駟馬喉靈,配合三三部位的喉靈穴喉中穴放血。
  2. 靈骨大白大間,配合三三部位的喉靈穴喉中穴放血。

四.鼻炎

大間、小間中間三間、駟馬水金水通及十四經中手太陰肺經的穴道。

五.腸炎

  1. 四花下穴腸門肝門腑腸穴
  2. 四花上穴腸門肝門門金靈骨
  3. 本穴、側間穴腸門穴腑腸穴,肚臍隔薑灸或隔鹽灸。

六.疝氣

大間、小間中間側間、浮間(見黑點或黑線可埋針)。

七.腹脹氣

  1. 本穴、腑腸穴四花下穴門金
  2. 消積穴(可加三其穴)。

八.疳積

可在本穴用三稜針挑出黃水。

九.心律不整

本穴、神耳穴(又稱復脈穴)

十.心悸

本穴、心靈穴,配四花穴放血。

小間穴 - 配穴

一.除黃痰

手三間穴(大間、小間中間)。

二.百日咳

手三間穴(大間、小間中間),手三士穴(天士地士人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