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八部位-大腿】

通腎穴、通胃穴、通背穴

通腎穴
大腿前面,膝髕骨內側上緣。
通胃穴
大腿前面,通腎穴上二寸。
通背穴
大腿前面,通腎穴上四寸。

右大腿前面

代碼

VIII.A.6. 大腿前側 – 通水區

解剖

大腿神經、腎之神經。

取穴

  • 通腎穴:當膝髕骨內側上緣之陷處。
  • 通胃穴:通腎穴直上二寸處是穴。
  • 通背穴:通腎穴直上四寸。即通胃穴上二寸處。

歸經

入脾、腎二經。

穴性

  • 通腎穴:宣通下焦,調經止帶。
  • 通胃穴:健脾和胃,滋陰潛陽。
  • 通背穴:固腎培元,溫經散寒。

主治

  • 通腎穴:腎盂腎炎、慢性腎臟炎、糖尿病、淋病、陽痿、早洩、膀胱炎、子宮炎、赤白帶下、腎虧引起之頭暈、腰痛、風濕性腎臟病、高血壓、胃腸炎、尿蛋白、喉乾水腫。
  • 通胃穴:同通腎穴。又治背痛、胃痛、前手臂痛。
  • 通背穴:同通腎穴。又治頭痛、頭暈、背痛、疲勞。

針刺法

  • 通腎穴:直刺五分~一寸。
  • 通胃穴:直刺五分~一寸五分。治口乾,直刺二分。
  • 通背穴:直刺一寸~二寸。直刺三分,治口乾立解。
針感
酸麻脹感。

經驗

通腎、通胃、通背三穴,治療腎虧或心腎不交引起之頭昏、眼花、腰背酸痛,奇效

說明

  • 通腎、通胃、通背神耳水金水通穴,為董氏針灸中少數特效之補針,治病時,氣虛型患者,可擇穴配合。
  • 腳背面紅腫(俗稱草鞋風):可先在病位放血外,再配通腎、通胃、通關、雲白、李白穴下針。亦可利用手足對應下針。
  • 通腎、通胃配下三皇[註],治腎虧引起陽痿、早洩有效。亦可配合針上灸。
  • 通腎、通胃、通背三穴的主治內容,胡師較董公原著中增列了不少,如膀胱炎、子宮炎、胃腸炎、高血壓等病。
  • 胃陰與腎陰,一為後天、一為先天,胃陰以腎陰為本,並不斷地充養腎陰,如果胃陰大虛或久虛後,會導致腎陰涸竭,可使用通胃、通腎土靈穴三針,形成指揮針法,加配下三皇[註],先天、後天一齊調整,療效更佳。

應用

  • 董公在其書中說通腎通胃通背可任取一穴,為治療婦女流產之補針,連續治療半月即無流產之慮。只能取一穴,不可多取。
  • 通腎、通胃、通背三穴,一般都任取二或三穴下針,形成董氏特有之「倒馬針法」,可補腎、健脾、通調水道、利水消腫,能治腎臟炎、腸炎、腹瀉、嘔吐、四肢水腫、小便濁臭(尿酸高引起)等症,效果良好。
  • 通腎通胃、通背三穴同時下針,形成董氏獨有之「倒馬針法」,可治療腎臟炎、膀胱炎等疾病。董公書中說禁三針同下,在臨床上筆著經驗三針倒馬並無不可,效果不錯。

經驗

  • 治療膏肓痛:通胃、通背配合重子、重仙。
  • 通腎、通胃、通背加配靈骨、四花、門金土水穴,可治療久年胃病、十二指腸潰瘍,加配水金水通,效果特佳。

配穴

一.慢性腎臟炎

通腎、通胃、下三皇。

二.膀胱炎

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、下三皇。

三.胃下垂

通腎、通胃、通關、通天、心靈、四花。

四.胃病

通腎、通胃通關、通天,可配合四花放血。

五.久年胃病

通腎、通胃、通背靈骨、四花、門金

六.治腎虧、陽痿、早洩

通腎、通胃、通背配下三皇[註],治腎虧、陽痿、早洩,有效。

七.腳背紅腫 (俗稱草鞋風)

可取通背穴倒馬,再加通關、李白、雲白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