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六部位-腳掌】

火連穴、火菊穴、火散穴

火連穴
在足內側緣,第一蹠趾關節後二寸。
火菊穴
在火連穴後一寸。
火散穴
在火菊穴後一寸。

右腳內側面

代碼

VI.M.1. 足內側 – 脚內火區

解剖

  • 火連穴:固有底側趾神經、背側趾動脈、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支神經。
  • 火菊穴:固有底側趾神經、背側趾動脈、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。
  • 火散穴:心之分支神經、腎之副神經、六腑副神經。

取穴

  • 火連穴:在足內側緣,第一蹠趾關節後二寸處是穴,平臥取之。
  • 火菊穴:當第一蹠骨內側,火連穴後一寸。距蹠趾關節上三寸處是穴。
  • 火散穴:當第一蹠骨內側,火菊穴後一寸處是穴。距蹠趾關節上四寸處取之。

歸經

入心、腎兩經。

穴性

清瀉心火,開竅醒腦。

主治

  • 火連穴:高血壓引起之頭暈、眼昏、心悸、心臟衰弱、腦瘤、腦膜炎。
  • 火菊穴:手麻痺、心悸、頭暈、腳痛、高血壓、頭腦昏脹、眼昏花、眼壓過高致眼皮發酸、頸項扭轉不靈、腦瘤、腦膜炎。
  • 火散穴:頭痛、腦脹、角膜炎、腎虧腰酸、頭暈、眼花、背痛、腦瘤、腦膜炎。

針刺法

橫刺五分~一寸。橫針與蹠骨成直角,沿蹠骨底緣進針。

針感

局部酸脹感。

※注意

孕婦禁針。不可兩邊取穴。

辨別

  • 火連穴:位置正好在十四經脾經太白穴之上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
  • 火菊穴:與十四經中脾經之公孫穴相距五分。即在公孫穴上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
  • 火散穴:與十四經中腎經之然谷穴相距五分處,兩穴位置不同,切勿混淆。

說明

  • 火連穴董公書寫蹠趾關節後一寸五分,因此被人誤為是與太白穴同,其屬它們各有其屬經,穴性、主治亦不一樣,因此本穴改為蹠趾關節後二寸,以符董公平日所傳。
  • 火連、火菊、火散為一倒馬直線,在臨床上可取三穴同時下針。
  • 火連、火菊、火散,五行心主火,此心亦通腦,因此三針對腦作用很強,因此單腳取穴即可,三穴可一齊取用成倒馬,如果穴上有紫青色筋亦可用放血針放血,可破血行氣,有開竅醒腦之功。

  • 太白、公孫穴屬於十四經足太陰脾經,它們的穴性為調理脾胃,而董氏奇穴火連、火菊、火散穴歸心、腎兩經,其主治要點,在於治療腦的疾病,其穴性為開竅醒腦,兩者歸經、穴性、主治,皆有各自的範圍,其穴之不同,其理甚明,而將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相混淆,實為一大誤解。
  • 火連、火菊、火散三穴可一齊取用,成直三針倒馬,效果更強,以上三穴皆貼骨下針,因其作用強,不可雙腳同取,同時孕婦禁針,以免流產。

經驗

  • 肝陽上亢之高血壓,或中風後頭腦神志不清:先於火連穴附近放血,效果不錯。
  • 火連穴附近放血或下針,再配三重穴、正腦一、二穴,治腦瘤、腦膜炎。也可於三重正筋、正宗、內踝下瘀處放血。

應用

配穴

一.腦膜炎

三重穴正筋、正宗靈骨,有效。

二.腦瘤